|
由晋剧《布衣于成龙》引发的几点思考上世纪50年代初,我还小,住在北京东四南大街,邻居是山西人开的一家国旗店,每当有晋剧团来北京演出,便请我们看戏,当时看的全是《打金枝》这类传统戏。而日前看到的由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打造的晋剧《布衣于成龙》,给我的感受是晋剧的变化太大了。这出戏是晋剧改革创新的一次成功实践,深刻的思想内涵与优美的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跌宕起伏的剧情,个性鲜明的人物,流利婉转的唱腔,雅致简洁的舞美设计,带给我一种审美的愉悦与心灵的震撼。 《布衣于成龙》的成功,是晋剧改革的一个杰出范例,但从当下的大文化环境来说,晋剧改革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任重而道远。戏曲是面向观众的艺术,观众是剧团的衣食父母。我是北京人,我的父亲讲过,老北京时代,掌柜的到年底给一年忙到头的伙计两张戏票,看一场名角的演出,这就被视为最大的奖励了。老北师大的学生中,拉出几个人,就能清唱一出京戏。那个时代,普通民众文化不高,他们对历史的认知以乐正内,对忠孝节义等的看法,很多是从戏曲中得来的。不过,这样一个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以我这一代的学人而言,审美习惯有了变化易知易见,不再以戏曲作为艺术素养的主要来源,而是从中外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以及更广阔的文化领域中来汲取养分了。至于下一代,我的孩子更是从小不爱看戏,作为北京人,京剧在我们家有一种断裂的趋势,更不用说其他的地方戏了一祖三宗。现在的孩子对电子游戏,对流行歌曲,对歌星、影视明星、体育明星等的关注远远超过戏曲。时代的变化以议论为诗,审美兴趣的转移,观众的大量流失,戏曲就面临这样一种严峻的形势。 很明显,太原市晋剧研究院精心打造《布衣于成龙》这样的杰作,就正是在戏曲面临严峻形势下的一种抗争,同时也引发我们对晋剧艺术如何突破困境彝族服装、走向辉煌做进一步的思考颐园论画。 第一,高度重视明星对戏曲发展的引领作用,着力培养与打造新时代的明星。戏曲在过去是明星制的,剧团的票房主要是靠名角。记得我上大学时,父亲每月给我5元钱零用钱,我舍得花一块八,看一场马连良、裘盛戎、张君秋演出的《锄美案》,那是对名角的崇拜。现在还有在校生花几百元、上千元买票去长安大戏院听戏的吗?很少。长期以来,文化界戏曲界不断批判名利思想,压制了明星的成长。《布衣于成龙》的成功经验之一,便是推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位明星——谢涛。当然,谢涛早在《布衣于成龙》之前,就已在《傅山进京》等戏中脱颖而出,但《布衣于成龙》的剧本、唱腔设计等无疑是为谢涛量身打造的。而谢涛也在这出戏中充分展示了她的艺术才华与修养。她对剧中人物的准确把握饮冰室评词,她的感情体验k8凯发,她的时而低徊婉转时而激昂高亢的唱腔,她的洒脱的动作、俊美的扮相都是一流的,这样优秀的演员跟以前的明星相比,毫不逊色。梁启超曾说,“中国结习,薄今爱古,无论学问文章事业,皆以古人为不可几矣。余平生最恶闻此言”(《饮冰室诗话》)。我们尊重古人,但必须还要有一种超越古人的信念。戏曲前辈是我们的偶像,但我们还是要打造我们这个时代的偶像以意逆志。像谢涛这样优秀的演员,完全可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明星。当然如何打造谢涛,不只是谢涛个人的问题,关键是领导。目前,谢涛已有30多年的从艺经验,但仅仅有六出比较杰出的戏能够留下来,这远远不够。在我看来,谢涛一年至少要有一出新戏,太原艺术研究院的领导应该给她创造条件,请郑怀兴等这样高水平的专家给她编戏,只有在大量的艺术实践中,才会有杰出演员的诞生。现在戏曲界剧目贫乏,流派的继承者必须有自己的新戏,有出息的演员就该让他独挡一面,成为这个剧团的明星、剧种的明星、全国戏曲界的明星。戏曲界没有一代新明星的出现,想振兴戏曲谈何容易! 第二,戏曲的改革面向谁?晋剧是地方戏,首先面向山西的大众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戏曲如何在立足于自己方言的基础上同时进行改革,让它为更多的观众接受,这也是未来改革的方向。黄梅戏本是安徽的地方剧种,但是这些年来已走向全国,为不同地方的观众所喜爱,除去有严凤英这样的艺术大师,有《天仙配》《女驸马》这样的经典剧目外,更重要是黄梅戏的唱腔通俗易懂,流传广泛。山西尽管离北京不远,但晋剧却不如黄梅戏在北京的流行,这确实值得思考。晋剧是建筑在山西方言基础上的,如何保持晋剧的特色,但又能让它被更多的人接受,这是晋剧改革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艺苑卮言,现在方言区的情况与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只会讲方言的老年人一天天老去,当下社会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早就能熟练地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他们对戏曲的道白及唱腔的欣赏习惯也会有新的变化。当然,有时改革的步子太大了,老戏迷却不喜欢了,这个矛盾怎么解决?一方面,剧团要有一批保留的经典剧目,按照传统的路子去演,既保留传统的原汁原味,又能满足老戏迷的需要,还可以成为戏曲的活化石,为未来研究者做参考。另一方面,坚定地走改革的路,通过创编新戏,对晋剧的道白、唱腔、表演程式等加以改革,让它既有山西味,又让操普通话的观众能听懂,能接受,这对晋剧未来的发展有深远的意义。当然也不能操之过急,一步步地推进,移步换形,朝着普及的路子走,让更多的人接受,这样才能维系晋剧的生命,并有新的发展。 第三,是青少年观众的培养问题。这实际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艺术教育,一个剧院是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的。但是,剧院要有这个意识,要从戏曲教育入手,使戏曲的唱词、声调、程式等进入基础教育领域。此外,用戏曲的音韵、节奏写成戏歌,进入音乐会,让孩子们通过戏歌熟悉戏曲的音调与韵味;把精彩的唱段纳入地方音乐教材;为青少年观众开辟专场戏曲演出、举办戏曲知识讲座等,均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当然,这一切不是偶一为之,而是贵在坚持。 |